欢迎访问雅安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www.yascl.org.c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图片 >> 正文

脱贫路上的强者:我市3名残疾人自强自立脱贫故事

 【发布日期:2019-07-02】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又是一年岁末时, 脱贫硕果累累结。

有一群人,他们的生命承受着磨难;他们或许看不见,却在黑暗中体味光明;他们或许站不直,却像大树一样挺拔伸展;他们或许跑不快,却在生命的跑道上奋力前行。他们于无声中感悟音律,他们于残缺中寻求完美,他们用行动践行自我的理想,他们将美好、力量传递人间。

在脱贫攻坚事业中,他们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完全通过劳动脱贫。一直以来,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群的脱贫成为了“扶贫人”的“心头大患”。但文中有3名残疾人自强自立,不等不靠,他们脱贫的故事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无不为之点赞。

单拐撑起脱贫路

今年40岁的方国强,家住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

15岁那年,方国强在山中劳动时右脚不慎受伤,从此靠拐杖才能行走。残疾,改变了方国强人生轨迹,也让他走上了无比艰辛的生活之路。

未残疾前,方国强曾期盼,外出成就事业。致残后,他依然努力,经常拄着拐杖外出打工。然而,却因残疾工作难找,报酬也较低。加之后来家庭经济拮据,方国强因而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改变家庭困境,方国强外出打工时,仍不忘寻找适合家乡发展的项目。在贵州打工期间,得知贵州龙里县是刺梨产业基地,而刺梨又被誉为水果之王,除吃鲜果外,还可泡酒泡水等,市场前景好。

于是,方国强想到,家乡也有野生刺梨,又认为家乡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刺梨生长。在看准这一产业后,他便前往考察、学习,并在龙里县与一家刺梨企业签定了相关合同。

方国强所在的中坝村,原是省定贫困村,他家也是建档立卡贫苦户。2015年,方国强想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在发展之路上,资金成为“拦路虎”。当地党委政府给予方国强1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相关组织部门也给了1万元党建示范特色种植扶持资金,这两笔钱,都可谓雪中送炭。

发展产业,对残疾人而言,可谓困难重重。方国强为了搞发展,自己每日辛劳,上山砍荒腾地,其妻子则负责照管孩子和多病老人。为节省开支,方国强几乎不请工人,除草、施肥,顶着烈日雨雪,每日苦干硬干。经过2年多精心管护,他发展的50亩有籽和无籽刺梨,均长势良好。

用方国强的话说,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去年底,中坝村实现村退出户脱贫,而方国强也同其他贫困户一样成功脱贫。

“看着刺梨苗慢慢长高,再从开花到结果,一切苦累都值得。”方国强说,既然选择发展刺梨,就要将其管好、经营好。

刺梨营养丰富,被誉为水果之王、维C之王,刺梨果可用来生产刺梨酒、刺梨饮品等,刺梨树开粉色花,盛花期有一个半月,非常亮眼。方国强说,他本想利用这方美景,增加旅游休闲项目,吸引游客上山观赏刺梨花,却因缺乏资金,想法难以现实。不过,在他看来,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决心才有成功的可能。

方国强说,今年他所栽的50亩刺梨开始挂果,果实在9月中下旬成熟,但从8月上旬便陆续接到订单。随后,方国强便采摘部分早熟刺梨出售,每公斤24元。早熟刺梨基本采完后,9月中下旬又开始采摘,采果量有400公斤左右。

两年艰辛付出开始得到回报,这让方国强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方国强说,明年刺梨产量将达1500公斤左右,随着刺梨产量增加,方国强还准备生产刺梨酒,增加附加值。

“我要感谢当地党委政府,若没有他们支持,就没有现在的成效。”方国强说,若其他村民愿意种植刺梨,他还将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共同发展一起致富。

单手撑起脱贫路

“政府帮扶我,不能辜负政府希望,我要头年扶贫,二年变样,三年脱贫,以实际行动感恩政府。”这是雨城区多营镇龙池村贫困户高启强的豪言壮语。

雨城区多营镇龙池村位于海拔900米至1300米区间,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是省定贫困村。

“他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自己又身有残疾……多种困难叠加,是全村最困难的家庭。”据了解。8年前,高启强的妻子离家而去,当时儿子不过5岁,女儿只有2岁;高启强既当爹又当妈,还要种庄稼,无法外出务工;2016年,他在使用电锯时,不慎将左手手掌锯伤,经治疗后,被评为4级伤残,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他曾立下了誓言:“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我不能光靠政府帮扶,要靠内在动力,只有苦干奋斗,才能实现脱贫。”

听其言,观其行。高启强没有“等、靠、要”,而是努力从事力所能及的产业,一年365天,农忙时就风里来雨里去,苦心经营农田,起早贪黑,劳动在田间地头。闲时,他就精心饲养羊、鸡和蜜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抚养两个孩子。

4年来,高启强就是靠着一只手谋划着种植和养殖蓝图。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在脱贫攻坚战中,他的付出要比常人的付出大的多。他就是凭着不能低人一等的雄心壮志,奋发图强,苦干不息,奋斗不止,终于获得种植和养殖双丰收。

今年上半年,高启强喂养的16桶蜜蜂,第一批蜂蜜销售收入2000元;第二批蜂蜜10月出桶,预计能收入3000元左右。这就是他们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钱除日常开支外,全部用于孩子上学。

目前,高启强的儿子读初一,女儿读小学六年级。

他说,我不仅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还要培养儿女上大学,让他们来报效祖国。

苦尽甘来多亏了产业扶贫

近日,汉源县安乐乡治安村7组的李仕全家传来了热闹的声音,说话声、水声、奔走声,声声入耳。他家杀年猪,左邻右舍都跑来帮忙了。李仕全一瘸一拐地走着,忙着递东西、提水桶。

帮扶干部送来的猪仔,已经有165公斤了,快过年了,准备杀一头猪,够一家三口吃一年了。李仕全笑着说:“这日子终于有奔头了!”

过去的李仕全,可没现在这么精神,他自身有残疾,又是单身,年过七旬的父母亲要靠他赡养,全家的负担都压在这个40多岁的男人身上。

李仕全所在的治安村,地处汉源县安乐乡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路难行,土地瘠薄粮难种。

2015年,汉源县工商质监局结对帮扶治安村,派驻了第一书记,2017年,又增加了市级帮扶单位——雅安农商行。在社会各界帮助下,这个贫困村的面貌开始有了起色。村里道路硬化了,李仕全家还有了结对帮扶人——县工商质监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冉龙云,李仕全也暗下决心:“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听说种黄果柑挣钱,李仕全就栽了120多株黄果柑树。

起初,他跑到满是荆棘的山坡上开荒,一天下来,双手流血。“要不想再戴穷‘帽子’,就得披荆斩棘,不能当懒人。”可汗水却没换来丰收,黄果柑又小又涩,李仕全急得直跺脚。

后来,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主动去农民夜校学习黄果柑管护技术,听专家讲怎样修枝、疏果、施肥、施药。

“现在看这些树,就像看自己的孩儿一样。”李仕全说、,一般早上吃过早饭出门种树,日落前才返回,最忙时中午就着水干啃馒头。

苦战终有收获,三年多来,李仕全在帮扶部门的帮助下,把房子盖起来了,利用4000余元的产业扶贫周转金和5万元的小额贷款,养了猪和鸡,栽下的黄果柑已经开始挂果。

去年,他利用农闲时间到建筑工地打工,委托73岁的父亲李学成管理果树。不久前他回家,看到金灿灿的黄果柑挂满枝头,他笑得合不拢嘴。

“这都是靠帮扶干部‘扎起’和自己的勤劳干出来的。”李仕全感慨。

“我家2017年已经脱贫,2018年我们家采摘了3000公斤左右黄果柑。”李仕全告诉记者,    身残不可怕,最怕没志气。只要选准产业,敢于吃苦,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