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与扶持,让我有信心、有勇气在脱贫路上坚持走下去,我会好好干,干出个名堂,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家住天全县大坪乡瓦坪村的脱贫户王泽康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感激地说道。
日子红火,过年开心,未来有奔头,这是王泽康的幸福生活。
1.6米的个头,瘦弱的身板,走路颠簸……当这些元素汇集到王泽康身上时,实在难以将他与“养猪大户”联系在一起。
然而,养猪这条路,他已经坚持了9个年头;从最先存栏几十头发展到现在年出栏500头,王泽康的养猪场在当地小有名气。
说起王泽康,大坪乡的父老乡亲几乎都会竖起大拇指:“小伙子不错,能吃苦,更热心,经常为我们解决一些养猪上遇到的问题。”
残疾是好生活的枷锁
近日,王泽康穿着一身蓝色工作服,在猪舍里给仔猪打预防针。他轻手轻脚抱起一只仔猪,小心翼翼地扎针输药水,并不时安抚怀里的小猪。
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王泽康右腿萎缩,小时候上学全靠母亲背他去学校。祸不单行,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无钱医治而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懂事的王泽康不忍看到母亲日夜操劳,上完小学四年级后就自愿放弃学业,拖着残疾的双腿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从小到大,王泽康一直有一个信念:虽然腿不方便,但只要自己坚持努力,一定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好在命运给了王泽康枷锁,也给了钥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上进之心。
在王泽康的成长生涯里,他并未因肢体残疾而受过太多影响。年轻时,他还曾跟着村里人走南闯北,到处打工为生。
2009年,在外漂泊闯荡的他决心留守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同时寻求发展之路。
王泽康家所在的瓦坪村是一个小山村,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经济收入有限,劳力投入成本却相当高。“靠种庄稼,养不活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王泽康把发展目标锁定在劳力投入相对较低的养猪上。
那一年,利用自家猪舍,王泽康买回10余头仔猪,开始了试养。当时正值全国猪价行情较好时期,半年后,他获得“第一桶金”。首次试水便获得成功,备受鼓舞的王泽康开始实施自己的养殖计划。
“我自小就养过猪,可会养猪和养好猪却有很大差别。”王泽康回想起开始扩大养猪规模时遇到的窘境,“养的猪多了,防疫跟不上,第一批猪全死了。”
为了提升自己的短板,王泽康四处学习请教,最终成功摸索出一套防疫技术,大大提升了仔猪的成活率,养猪业逐渐走上正轨。
为了美好生活而折腾
清晨5点多,多数人还在熟睡时,王泽康已经起床了。和饲料、提泔水、放草料……这些活,他都亲力亲为。
虽说仔猪的存活率提高了,但王泽康的养猪业依旧未成气候。养猪风险大、成本高,属于投资高、见效慢的养殖项目。资金有限,王泽康的养殖场抗风险能力也不容乐观。
虽然一直在努力,但这几年王泽康的折腾也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善。
2012年,是他亏损最严重的一年。“养殖场刚走上正轨,成品猪就开始垮价,好在仔猪市场行情还不错。”王泽康说,为了应对持续低迷的市场,他开始琢磨自繁自养技术。
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收支平衡状态,“也就是勉强生活”。
渐渐地,王泽康身上的枷锁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通行证,残疾人的身份让他得到了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也开始有了希望。
转折发生在2014年。
当年,按照“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帮助王泽康争取到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资金,以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为他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而且还邀请专业科技老师进行驻村一对一指导。
在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王泽康扩大养猪规模,从最先存栏几十头发展到年出栏500头。
而这些年出栏500头的商品猪,全部都是王泽康自繁自养,给母猪育种、防疫、接产等活儿,王泽康全是自己上阵。
对于王泽康来说,政府的全力支持也算是命运对他的另一种补偿。
如今,除了养猪,王泽康还种植生姜等蔬菜,将猪粪用于种植业,实现养殖场废弃物的科学合理利用。
2015年底,王泽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顺利脱贫;同年,他联合周边养殖大户共同成立“希瑞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邻居在养猪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王泽康会提供无私帮助,赢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2016年,共青团雅安市委授予王泽康养猪场“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称号;截至2017年年底,王泽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成为全乡脱贫典范,以及当地致富带头人。
“残疾不是贫穷的借口。”王泽康毫不避讳身体残疾一事,他说,“是党委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将感恩化为行动,去回报社会。”
虽然残疾,但采访的过程中,王泽康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乐观似乎在他心里已经生根。
再追问,作为残疾人是不是觉得命运不公,偶尔抱怨时,王泽康朴素的想法还是觉得, “残疾不可改变,你自己还要生活,要承担责任。现在很多人帮助我,就是觉得很感谢。”
而今,王泽康每每总是由衷地对人说,没有党的脱贫政策,没有各级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的关心指导,无论如何也不会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饮水思源,富而思进,佟留山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将带领更多的残疾人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最大目标,以此回报党组织的关怀!
后记:
一个地方社会是否和谐,残疾人事业发展应是窗口之一。假如是健康人做出上述业绩,那倒不足为奇。然而,一位农民残疾人能够做到自力更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处环境优势,动脑思考创新致富道路,能够克服在致富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且一直坚持不动摇的走下去就尤为难能可贵了。王泽康脱贫事迹有典型意义,也为当地残疾人如何致富开辟了新领域。同时党和政府也营造出了让所有残疾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平等、参与、共享”阳光普照的大好环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