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陈启洪,坐在椅子上看不出与常人有异。“过去一场意外,我双腿残疾了。”忽然,记者心里掠过一丝沉重,担心采访时无可避免的这个话题会否触及他内心的痛苦,五分钟后方始释然。
乐观开朗、热心健谈,握手坚定有力,说话神采飞扬,这是陈启洪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
“能成为一个运动员我觉得很幸运,是运动改变了我的人生!”陈启洪是一名残疾运动员。数张奖状和数枚奖牌是他运动生涯的最好证明。身体的残疾没有击垮陈启洪,而是给了他更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面对陈启洪的笑容,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采访,就在他这样的自信中开始。
命运杠铃 两次“加码”
曾经,在外打工期间一场意外让他腿部残疾,却从此开启了他乐观坚强的道路。
残疾的身体,离异的婚姻、父母的早逝,家境的窘迫,让陈启洪人生没有太多的快乐,生活的沉重却使得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成熟。
陈启洪从40岁开始举重训练,当年是受队友芦愿懿的启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乐观的陈启发洪常常告诉别人,后天残疾的他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遇到困难时拍拍自己的胸脯,“我一定不是弱者”。
“在举重中,每举过一个重量,就要往杠铃上加码继续挑战,而我的命运杠铃上,多加了两次码。”说话的时候,陈启洪已经波澜不惊,形象的比喻却让人感同身受。
残疾人训练举重要比正常人艰难得多。残疾人举重有一些特殊规定:如在试举过程中,运动员头部、肩部、臀部、足部不能离开凳面;两臂伸展不均,上推过程中横杠有下降,或试举过程中杠铃触及支架,均视为犯规。陈启洪顽强训练的数月里,进步很快。
意志能创造人的完美,成功在于不断忍耐。”这是陈启洪的处世座右铭。
汗水铸就辉煌
在赛场上久经磨练的陈启洪感悟出了自己的参赛心得,“训练与比赛就像我们的一份工作,现在提倡工匠精神,我们运动员的职业素养也要追求工匠精神。”对他来说,残疾人运动员对体育事业最高境界的追求与健全人一样,只要一站在赛场上就会不自觉地想要赢。
理想依旧丰满。陈启洪告诉记者,“存在感”与“价值感”,是他在赛场拼搏时的快乐源泉。不论生活给了他怎样的经历,那一方小小的举重台上,仍有梦想与荣光。
可是谁也不知道,陈启洪心里的最宏伟的愿望并不仅是这些奖牌,而是要做一番大事业,去回报社会对他的关爱,去帮助与他一样的残疾兄弟姐妹。
陈启洪说,举重,只不过是他一生中的一小段历程,辉煌过后,他考虑的是如何回报。每次看到家乡的残疾兄妹们有的生活还比较艰难,想想残联对他的特别关心,心里不好受。他想发展种养殖业,赚了钱,再考虑给残疾人做更多的事。
说到这些向往的时候,陈启洪不再神采飞扬,言语间透露出实在和坚定,或许他的想法要付诸实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看到他眼神的人一定相信,无论成功与否,他都会那么坚定地走下去。
他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感言:用精神超越残疾,用双臂托起人生,用实力奏响国歌!命运对他并不算公平,但顽强拼搏成就了他的人生;永不言弃,他用超越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身体残疾、自身离异、父母早逝……. 命运杠铃两次“加码”,苦难伴随着他的成长。可是,他已经背起了整座大山,再加上一块石头又何妨?
是的,正如陈启洪自己所言,举重生涯仅仅是他人生的一小段历程,他心里有着更大的梦想,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比他还困难的残疾人去实现梦想。这个梦想了不起!
有了这样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什么梦想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