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雅安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www.yascl.org.c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图片 >> 正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记残疾举重运动员芦愿懿

 【发布日期:2019-07-19】 【字号: 】 【关闭此页【点击数:

“我这个人就是很‘正能量’,哈哈……”壮硕的双臂、宽阔的脊背、洪亮的声音,黝黑刚毅的脸上带着直爽的笑容,若不是依靠一双拐杖行走,人们根本想不到这是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的残疾人。

幼年,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从没有站起来过。成年后,天生不服输的他,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20年举重生涯中,他的最好成绩是全省第一。

他是连续四届活动省残运会男子举重60公斤级冠军的残疾举重运动员芦愿懿。

“负重”之路

纵观他的前半生,他证明了身体的残疾,并不影响追求美好生活,一样能够活得精彩。

芦愿懿小时候因为发烧,落下了残疾。“其实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家里很震惊,因为得了就治不好,我的腿从此就成了家里的一个负担。”

三岁时会翻身,六岁时才会坐立、爬行。就在他到了上学时,自己还不能站立行走。是爸爸用他那粗糙的双手为他做了一把粗糙、笨重的双拐,妈妈眼含泪花将他扶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教室。自此芦愿懿开始与拐杖为伍,开始用拐杖练习行走,尽管每天都要摔倒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浑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的,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

“小时候在大山里长大,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虽然腿脚不利索,但从小就喜欢运动,爬山、游泳……当时我的伙伴们能做的,我都能做。而且我从小力量就大,朋友之间掰手腕没人赢过我。”芦愿意笑着说,自己虽然患有小儿麻痹,但确实有着一定的运动天赋。

成长路上几多艰辛,不过这么多年来芦愿懿一直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虽行动不便,却一直乐观坚强。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早点走上社会,证明自己能行,给父母减减压。

命运就是这样,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一次偶然的机会,芦愿懿开始了运动生涯。

2000年,芦愿懿正式开始了举重训练。与正常人不同的是,残疾运动员要平躺在长凳上,头部、肩部、臀部、足部不能离开凳面,残疾人举重只能依靠上半身维持平衡,对他们是很大的考验。所以,残疾人训练举重要比正常人艰难得多。残疾人举重有一些特殊规定:如在试举过程中,运动员头部、肩部、臀部、足部不能离开凳面;两臂伸展不均,上推过程中横杠有下降,或试举过程中杠铃触及支架,均视为犯规。芦愿懿顽强训练的数月里,进步很快。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训练了数月的他,在省残运会上大获全胜,荣获卧推力推两枚金牌。

这一刻,芦愿懿证明了自己“能行”。

“每天晨训结束,所有运动员的衣衫都被汗水湿透。尤其下午3点到5点是日常训练时间,训练馆内杠铃“哐当哐当”砸地板的闷声此起彼伏。”芦愿懿告诉记者, 经过刻苦训练,2002年在四川省残运会上,他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平日训练的积累,再获卧推力推两枚金牌。这让他明白,只要肯辛苦练习,用心对待举重项目,取得成绩没那么难,在这条路上可以走得更远。

‘梦想’起航

“每次训练、比赛的力量都是蕴藏在我们身体中,所以伤病也是在所难免的。”芦愿懿坦言,作为运动员,平时训练可能更多是要克服伤病的困扰。“新的比赛周期到来,意味着以前所经历过的磨练、痛苦都要重新再来一次”。

由于长期在外比赛训练,电话、网络视频成了芦愿懿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他说:“除了自己对冠军的渴望,家人也是我的一个强大后盾,有时候在外比赛想想家人,也是一种力量。”

一站站比赛的结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在举重这条道路上,芦愿懿越走越远,无论是精彩,还是失落,他都做好了准备去迎接。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

2006年,达州省残运会破52公斤级卧推省纪录

2010年,自贡省残运会卧推金牌

2014年,遂宁省残运会卧推金牌

2015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卧推第六名

2018年,广元省残运会卧推金牌

在赛场上久经磨练的他也感悟出了自己的参赛心得,“训练与比赛就像我们的一份工作,现在提倡工匠精神,我们运动员的职业素养也要追求工匠精神。”对他来说,残疾人运动员对体育事业最高境界的追求与健全人一样,只要一站在赛场上就会不自觉地想要赢。

如今荣誉加身的芦愿懿始终认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残联大力支持和家人的理解与鼓励,这也是芦愿懿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支撑,芦愿懿的理想追求一步步得到升华,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乡添彩,为残疾人举重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